除了人才、技術、流程一般系統導入常見的問題以外,作者還提到實施大數據分析的另外三個障礙:
分析的停滯 (analysis paralysis):
雖然企業了解導入大數據分析的優點,但是對於如何使用、如何導入並不完全了解。因此無法真的透過大數據分析來改善它們供應鏈的運作,也就造成運用上的停滯,也就是沒有收到效益。作者把常見的狀況分成四大類。
大海撈針:沒有整體規劃,隨意選擇主題運用「分析」,希望能夠獲得效益。
孤島式的優化:針對單一問題進行優化,只考慮單點問題,而非整體供應鏈系統優化
過度衡量細節:希望衡量所有細節,制定太多的衡量指標,而無法透過專注的主要績效指標來衡量分析的效益
動作停滯:企業無法決定導入分析的行動,淪為紙上談兵而終究一事無成。
過多的資料 (drowning in data):
供應鏈上有太多的資料收集進來:由POS、網站、內部交易系統....等,而企業無法透過分析工具有效將資料轉化為資訊。高階主管無法主導轉型為「分析導向」的企業、沒有適當的人才、流程無法配合等因素,所以企業空有大量資料卻無法有效利用。
失焦的衡量指標 (misaligned metrics):
企業透過績效指標來衡量其運作績效,但是績效指標的設計與架構是否有效的與企業策略、客戶服務的目標相連接卻是很多企業遇到的問題。在供應鏈運作上,我也看過公司過度注重庫存水位,而對於準時交貨這個部分失去了競爭力。成功運用大數據分析前,必須確認整體績效的衡量架構,著重於流程改善的績效指標 (如訂單滿足率) 而非功能組織的績效指標 (如庫存水準、採購成本)。如此才能透過大數據分析來驅動流程效率改善。
這些障礙都是作者在這本書裡面嘗試要去回答的問題,不過總而言之,她認為還要要有總體的概念,將供應鏈視為一個「系統」,尋求整體的解決方案才能得到大數據分析的效益。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:問題與資料的考量
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(決策與行動)。因為機器學習、大數據...等等變成顯學之後,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、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,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、顧問來討論、聽取案例,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(silver bullet),甚至採購一些軟體...

-
我認為供應鏈規劃裡面一個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產銷規劃 (S&OP);它是整個供應鏈執行的核心機制(請注意,是供應鏈規劃,不是供應鏈管理)。看一個公司進行產銷規劃時所參與的層級,就可以知道這個公司運作的好不好。 幾個星期聽到一段分享,他提到當初Steve Jobs剛...
-
最近跟同事聊天,剛好聊到這個話題,做個筆記吧~ 需求計畫 (demand planning)、需求管理 (demand management)、需求感知 (demand sensing),三個有啥不同? 銷售人員會預估未來需求,這個稱為銷售預測 (sales forec...
-
在討論規劃流程時,有一個重要但常被忽略的議題就是滾動計畫與計畫循環 (rolling planning & planning cycle),需多人要導入規劃系統時,常就單點功能討論,爭個你死我活,但其實有些需求或問題在考慮滾動計畫與循環後,其實就沒那麼複雜。 什麼是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